被误解了的“电扇大王”——记电气发展史上的

2015-07-02
  老一辈的上海人是怎样度夏的。普通市民除了人手一把蒲扇外,电风扇是防暑降温的主力,而能大量供应各单位,并部分满足居民的,只有上海的“华生”风扇。一到夏天,条件好一点的市民,都以能买到一台华生风扇为荣,建国以后的二三十年都是如此,久而久之,华生成了电风扇的代名词,所以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华生”就是电风扇,电风扇就是“华生”。可这实在太小觑“华生”了。
 
  早期的民族资本,往往偏重于投资纺织,面粉,烟草。很少进入电机等制造业,因为矽钢片,漆包线,铜材等主要原材料是需要进口的,而且生产设备,员工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进军这个行业,要有一定魄力的。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起,民族品牌的华生电扇、华通开关、华德灯泡,在上海电器行业中并称“三华”,驰誉全国。尤其是“华生”。1924年起批量生产,以其高质量打破洋人独占的市场。但是“华生”的目光并没有到此为止,在实业救国的雄心大志下,瞄准了于国计民生攸关的电机制造。
 
  华生的创始人杨济川是自学成才的电机制造专家和有开拓精神的实业家。1930年经国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取得电气工程师资格,1934年12月被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吸收为会员。早在1917年,他就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台三相交流变压器及直流发电机。此后,又主持生产了8千瓦直流发电机、60安电镀发电机、15千伏安变压器等,这些产品在当时上海总商会举办的商品展览会获优等奖和金质奖章。
 
  作为华生厂的实际负责人的叶友才精于管理,1931年初,叶友才以华生的资本与人合资在南翔镇北市创办华成电器厂,生产各种电机产品。并于1934年成立华生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电扇年产72000余台,年销售值达100万元,是中国电扇业中年产量和年产值稳居榜首的龙头老大,获得“电扇大王”的美誉,但也只占华生厂总产品一半,电机,电气仪器等产品也占了近一半。抗战期间,华生厂迁至重庆,成为当时大后方唯一能制造50马力发电机的工厂。为抗战的胜利尽了力,对当时大后方的电器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华生厂被列为重工业行业的重点企业加以扶植。并长期隶属于上海的机电一局,主要产品仍然是各种规格的电机,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急需。当时位于江宁路的一分厂,就是生产各种电机的,而位于“大自鸣钟”澳门路上的厂区生产出口为主的电风扇。这种格局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到1962年,在国家行业调整中,划出单一生产电机的部门成立革新电机厂,华生厂则专营各类电扇,此后,“华生”也转隶上海轻工业局,成为专业的电扇生产厂家。
  
  在计划经济下的这次调整,对华生的未来发展,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华生的技术,设备,人才的综合优势均有所削弱,但电扇生产的专业水准有所提高,仍执中国之牛耳。除正常生产各种民用风扇外,充分发挥其在通风排气领域的技术优势,曾为我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设计制造了专用的地铁通风扇。在工业风扇上也颇有建树,除常见的纺织机上用的整经风扇外,还有为铁路客车配套的火车顶扇,为船舶配套船用风扇,飞机上用的通风扇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还首创为宾馆配套的新颖钢木家俱,深受有关方面欢迎。
  
  所以,仅以为“华生”只是电风扇,或只有家用电器,那是一种误解,华生在我国电气发展史上,功不可没。